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1月, 2019的文章

局部觀察筆記 1

圖片
來看這張剝落果皮的局部 先看 1 ,為了營照“果皮在果肉外圍”而且"光線從左邊來"的視覺感,白色比例又更多了一些,雖然這是很簡單的廢話 但我們在畫素描時很常被視覺疲勞影響而忽略,尤其光影層次多時,更容易“白得很像”。當然這片果皮沒有那麼簡單,細細觀察果皮是一個彎面,彎裡的白色也有各種不同表情,最上面的 白帶青色多一點 ,視覺感相對 後退一些 ,往下看 2 有 “一塊”白,用堆疊的方式呈現 這塊白 邊緣線稍微硬了點 ,位置可以製造一些 轉出來的前後關係及動態感 ,沿著邊緣線往下 來到第二個轉折 3 ,同樣 為了表現轉“出來”的立體感,顏料也稍微塗厚了些,並且混了一點 暖色 (照片拍不出來 , 原作現場較明 顯 ) , 使之更有前進感及顏色的豐富性 。 的果皮,除了光線的變化使之立體外,繪者更在果皮外圍用鵝黃、白色勾勒出硬的邊緣線(現場看邊緣線有亮光顏料的反光,推測有使用亮光油去做凸顯),目的為讓這片果皮有在前的空間感,轉折處邊緣線開始模糊,使之更加前有後對比 最下面的果皮亦使用同樣方法去營造視覺空間感 整理: 在平面空間欲表達空間的前後 可以靠邊緣線、色彩冷暖、顏料厚薄、材質、或特殊效果油料去表現 邊緣線: 清楚前進,把、模糊後退 冷暖色: 暖色前進冷色後退(非必然,還是需注意固有色) 顏料厚薄: 厚疊前進、塗薄相對後退(亮面需疊加更多層) 特殊材質與效果: 亮光效果有凸顯作用 或許上述這些概念我們都知道 但是在作畫時常常會忽略一些重點 有時就算知道、並且嘗試表現 也不一定做得自然協調 當然這是需要長久練習 以及不停的去感受與提醒自己。

倫敦國家美術館個人筆記 1

圖片
一 棕紅色與黑白底稿 1.      確認構圖與互襯的安排 ( 冷暖色 / 光線 / 前後空間 / 明暗色階 / 以上對比需配置得當 ) 。 2.      選擇細緻畫布或木板打棕色底後投影上稿 ( 不需過於清楚 ) 。 3.      上黑白色並注意邊緣線 , 亮面可以厚點並做出筆觸 , 暗面薄些並透出底下棕紅色 。 4.      明暗交界處要有銜接色 , 某些透紅的皮膚也要透一些棕紅色 。 5.      亮暗面加強對比並整理光線及前後關係 , 盡可能接近完成時的色階 。    1.     某些畫作注重筆觸表現 ,運用細小筆觸做亮暗面的轉折而非用扇形筆掃 ( 大面積可先用扇形筆刷 ,範圍愈刷愈小並且更換有筆觸的小筆,到後面愈有層次,筆觸也要愈做愈多 ) 2.     亮暗面交界處別只用染的 3.     男人紅色比例較多 ( 陽剛感 ) 1.      暗帶的青色多一些 ( 但也必須考慮固有色 ) 顏料雖然薄透但不能髒 也需要飽和 2.      亮帶的暖色多一些 ( 但也必須考慮固有色 ) 顏料厚實有筆觸 3.      亮暗面皆要帶冷暖的變化 1.      有種螢光紅橙的顏色 ,類似手電筒照手指透出的顏色,作為反光面的顏色特別好看 ( 例如腳趾邊緣的反光 兩股溝中間的反光 ) 2.      布的皺褶的轉折處顏色變化非常重要 通常有個第三色做銜接 ( 例如黃布中間也要有 5 的螢光橘紅適度銜接點綴 ) 3.      明暗接界線要有虛弱 / 力道 / 收放之分 ( 參考寶寶手臂上邊緣線 ) 1.      就算只是一個指頭的亮面也是要有非常多色調的變化 2.      寶寶屁股的暗帶也是有很多層次之分 / 脖子上的暗帶有螢光橘紅 + 青綠的冷暖層次 / 有些暗帶下得較重 ( 比如膝蓋腳背 ) 需思考什麼樣的情況下會影響 ( 光線 ? 對比 ? 互襯 ? 其他 ?)